
在长春城开农投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区内,一头头肉牛正吃着秸秆饲料。 资料图
曾经,秋收后的田垄上,焚烧秸秆的浓烟是挥之不去的环保阴霾;如今,打捆机在田间穿梭,秸秆被制成饲料送进牛舍,成了肉牛育肥的“能量密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每年产生的秸秆资源数以千万吨计。近年来,吉林省以“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开花”。这场“从田头到舌尖”的转化,不仅解开了秸秆处理的生态难题,更让“废弃物”成为畜牧业的“黄金饲料”,在炊烟换肉奶的变迁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
政策引领
健全秸秆流通体系
2020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将秸秆饲料化利用纳入全省农业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政策“组合拳”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秸秆饲料收储运体系,打通了秸秆从田间到圈舍的“最后一公里”。
在政策扶持方面,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关键环节给予精准补贴:容积在500立方米及以上的单体贮窖可享受补助;收贮秸秆黄贮发酵饲料100吨以上的,每吨补助不高于35万元;茎穗兼收机械,不但享受国家农机补贴,另外还可以享受茎穗兼收作业补贴。同时,积极落实秸秆饲料化利用补贴、用地用电等支持政策,推广“吉农牧贷”融资模式,鼓励规模以上秸秆饲料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产品研发。
为了解决秸秆“收储运”难题,吉林省探索“自收自贮自用”“中介组织”“统收统贮统销”“整乡整村推进”“核心企业+”等多种贴合实际的收储运模式,构建起高效的秸秆流通体系,加快实现由被动收集向主动收集转变、由千家万户和一家一户收集向合作社和专业化收集转变、由二次收集向一次直接收集转变。
“轰隆……轰隆……”在松原市金富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将秸秆放进粉碎机,一包包高质量秸秆饲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去年,我们投入15台茎穗兼收机,承担了周边2万多亩玉米地的收割任务,开足马力可以达到年生产加工玉米秸秆5万吨左右,因为黄贮发酵技术、营养指标等方面远超标准水平,生产的饲草深受青睐,我们和养殖企业签订了5000多吨的供应合同,甚至销到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仅秸秆收益就超过1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王立军告诉记者。
这一“中介组织”模式通过签订种植收储协议,打通了小型种植农户与养殖场的通道,不仅让养殖户得到实惠,更让农民每公顷减少了400~500元的收割费用。“以前秸秆堆在地里没人管,现在有企业上门收,收得特干净,来年种地也非常方便,闲暇时间我还能打打零工。”周边农户对此也十分认可。
近年来,吉林陆续在榆树、农安、伊通、敦化等20多个县(市)建立了玉米秸秆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试点示范,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养殖场(户)认可度高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模式。去年,吉林省新增茎穗兼收机186台,新增作业面积21.63万亩,新增秸秆饲料30万吨,发放作业贴补1838万元,实现综合降本增效达1亿元。
技术创新
提升秸秆饲料价值
科技是推动秸秆饲料化升级的核心动力,吉林省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秸秆营养转化、发酵工艺、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走进位于长春市九台区的天朗现代农机产业园,一座座标准化的厂房整齐排列,智能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机械臂灵活地挥舞着,精准地完成着各种装配动作,布置精美的展示区内从秸秆打捆机到玉米收获机一应俱全。
“秸秆饲料打捆机是公司的主要产品,一分钟能生产3包50斤的饲草,牛羊采食率达97%,粉碎细腻、含土量低、打捆速度快是我们最突出的优势。”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中自豪地说。
据了解,该公司联合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等高校协会,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模式,自主研发了具有多项专利技术的秸秆打捆机,可以对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的秸秆一次性完成捡拾、破碎、揉搓、除土、压实、自动缠网等作业,将秸秆就地转化成喂养畜禽的优质饲草。
在秸秆加工环节,新的发酵技术正不断涌现。通过添加特殊微生物菌剂,大幅提高秸秆中粗纤维的降解率,增加粗蛋白含量,改善饲料适口性,让秸秆饲料成为牲畜爱吃、营养丰富的“美食”。一些企业还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精准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为了改变传统的粗饲料利用方式,吉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送技术配方到场到户行动,大力推广菌剂发酵、酶解和菌酶协同发酵等生物发酵技术和秸秆青贮、黄贮、裹包贮存模式,让畜禽从吃干秸秆、喝凉水向使用膨化发酵饲料转变,进一步提升了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融合
拓展全链增收空间
吉林省积极推动秸秆饲料化与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国际贸易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实现全链增收。
在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上河村,曾经一望无垠的盐碱地早已换了天地。一排排蓝瓦白墙的牛舍整齐矗立,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吃着精致饲草,这就是长春城开农投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集“肉牛养殖、良种繁育、屠宰加工、饲料生产和粪污处理”为一体的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区,“城开吉牛”品牌的发源地。
作为国内目前单体最大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场,这里汇聚了和牛、安格斯、海福特、西门塔尔四大肉牛品种,建有牛舍201栋,存栏量可达8.2万头。园区构建了一个涵盖饲料种植、饲料加工、粪污处理和有机肥还田的完整农牧业链条。这种创新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不仅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更从源头上保障了肉牛产品的绿色有机品质。
依托生态养殖和精深加工,“城开吉牛”形成了包括“吉香黑牛、吉品黄牛、鲜冻品、调理品、肉制品、预制菜、生物保健”在内的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的产品。“利用秸秆饲料喂养肉牛,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上市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品牌超市专柜、批零中心店、社区新零售体验店等终端网点也在迅速铺开。”公司屠宰加工厂副经理张玉柱介绍。
九台区朝日国际经贸合作有限公司则专注秸秆加工及销售,通过技术升级,将秸秆加工成高品质饲料,成功打开国际市场。记者在车间看到,从吉林各地水稻产区运来的秸秆包堆积如山,工人们将秸秆包装进密封罐内进行高温熏蒸等一系列精细处理,检疫合格后,这些秸秆包被直接装入密封的集装箱,运往大连港,随后漂洋过海发往日本,成为日本和牛的养殖饲料。
“出口日本的产品主要是和牛饲料、赛马场用草以及草绳、草帘等草制品,同时供应国内数万吨牛饲料,在吉林水稻产地建设了10个原料厂。”公司负责人车作宽介绍。截至今年3月,和牛饲料共出口日本21.18万吨,每吨平均售价约260美元,将稻草卖出了大米价,创汇5369万美元。
从“卖秸秆”,到“卖饲料”,再到“卖肉卖产品”,吉林不断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吉林省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185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46.3%,居“五化”利用之首;肉牛屠宰量由2023年的26万头增加至52万头,由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5位。从田间到车间,从圈舍到市场,一根秸秆的“华丽转身”,正书写着吉林农业绿色转型、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