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百亿斤粮仓”如何更丰盈
2025-10-22

  禾海稻浪,沃野无际。深秋的吉林省白城市,被无边的金黄紧紧包裹。这抹金黄,是“百亿斤粮仓”最厚重的底色,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沉甸甸的分量。

  每7斤“吉林米”,就有1斤是“白城粮”。去年,白城已成为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产超110亿斤的“百亿斤粮仓”,粮食增产连续两年超过2亿斤。眼下新一年的丰收在望,白城已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和主战场。

  “粮食增量看吉林,吉林增量看白城。”赞誉背后,是严峻的现实考题: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今天,增产的底气何在?动力从何而来?又如何让丰收真正转化为农民鼓起的“钱袋子”?近日,记者深入白城广袤的田野,探寻“百亿斤粮仓”的增粮密码。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想要增加粮食产量,首先要明确,要增产的地从哪儿来?土地是白城增产的底气。

  白城耕地面积大,但面对中低产田较多的现状,白城深知,不仅要“扩量”,更要“提质”。全市积极探索“国有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民+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的“五位一体”白城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72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40%以上。2024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819.6斤,比上年提高8.95斤。

  那增产动力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科技创新的应用里。

  夏季是密匝匝的绿,秋季是沉甸甸的黄。站在洮北区青山镇黎明村的高产示范田边,极目远眺,一排排玉米紧密而规整,俯身细看,一根根黑色滴灌毛管如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这里以沙土地为主,雨水还少。”白城北方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立松道出了往日的困境,“10年前,每垧产量达到2.3万~2.5万斤就是大关了,现在普遍能达到3万斤,部分品种甚至达到3.5万~3.7万斤!”

  蜕变的秘诀,在于水肥一体化与耐密品种的完美配合。

  “土壤缺什么补什么,作物要多少给多少,一点不浪费。”翟立松细数起科技种田的好处,“特别是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对水肥需求极大。传统方式追肥,机械进不去,人工又忙不过来。现在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随时都能精准供给。”他估算这项技术可实现节水40%、节肥30%以上。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为“密植”打开了新空间。“过去玉米密度顶多五六万株,品种也不耐密。现在我们必须选用耐密品种,密度从去年的7.6万株提升到今年的8.2万株。”更让翟立松欣喜的是,今年用上了可移动式水肥一体化智能机,管理效率倍增,“现在一个人能管1000亩地!”

  今年,洮北区85.02万亩玉米应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的组合拳,使亩产较传统耕作提高150~200公斤。目前,白城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797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53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6%,科技已成为驱动单产提升的最强引擎。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全市现有盐碱地等未利用地491万亩,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347万亩,是全国少有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地区,属于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后备区和全省增产200亿斤粮食的主体功能区。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曾是制约发展的“伤疤”,如今却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最具潜力的“后备粮仓”。

  除了提高现有农田的亩产外,白城增产最大潜力在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改造利用。2014年以来,已累计新增耕地33.79万亩,累计增加粮食产能12.5亿斤,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走进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玉米发酵的醇香弥漫,自动化生产线将柠檬酸产品快速包装入仓。“柠檬酸是饮料、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公司总经理蒋小东介绍,“我们年产柠檬酸15万吨,上半年产值已达4.3亿元,全年预计消纳玉米26万吨。”

  一场工业反哺农业、实现绿色循环的精彩故事正在这里上演。柠檬酸的生产过程实现了“吃干榨尽”和零浪费。柠檬酸生产的副产品——柠檬酸石膏,是天然的优质盐碱地改良剂。企业不仅承包盐碱地种植原料玉米,还另外承包了2万多亩盐碱地,用自产的改良剂进行治理后种植水稻,形成了“玉米-柠檬酸-盐碱地改良-玉米/水稻”的完美闭环,成为农业助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白城市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已经总结出旱田治理的“镇赉模式”、水田治理的“大安模式”、盐碱耕地提标改造的“通榆模式”,并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个极具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特色发展方向——向特色要出路,从“治碱”到“致富”的“茭白模式”。

  “根据我们估算,大概种3年茭白的地就可以尝试改种水稻了!”在镇赉县建平乡三合村,白城天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奥细数茭白带来的三重效益:经济效益上,茭白每斤最少能卖3块钱,远高于普通作物;社会效益上,茭白的种植、管护和采收需要大量劳动力,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生态效益最是妙不可言,茭白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度,改良盐碱地。

  由于温度、光照和茭白本身喜盐碱的独特优势,镇赉产的茭白品质更优,病虫害少,出茭率能达到82%以上。更重要的是,每年8-10月是南方茭白供应淡季,而白城的茭白正好错峰上市,价格优势显著。2025年,白城全市茭白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亩,预计产值达5000万元。

  地处农牧交错带,白城兼具种植业和畜牧业优势。在稳固“百亿斤粮仓”的同时,白城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饲养了全省18%的肉牛、13%的生猪、46%的肉羊和一半的奶牛。同时,白城拥有全省最大的养殖水面,水产品产量居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鱼米之乡”。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让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也让农民增收的途径更加宽广。

  秋风拂过松嫩平原,昔日的“八百里瀚海”已化作丰饶的“八百里粮仓”。白城,这片土地的巨大变迁,最终都沉淀于这最朴素的丰饶之中,为端牢“中国饭碗”继续贡献着不可或缺的“白城粮”。

作者/出处: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杨瑞雪 柴嘉欣 阅读次数 [66]

上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业品牌推介活动在天津举行 
 “百亿斤粮仓”如何更丰盈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闭幕 现场销售额超1亿元,达成意向合作达8500多项 
 202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工作培训班在吉林省四平市举办 
 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全国秋粮收获近七成
 韩俊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 80周年活动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开幕
 2025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渠道对接活动在天津举办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49784]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4135]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3994]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3959]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17]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2575]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2326]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2094]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2000]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1517]
   

图们农业机械化信息网